民以食為天。天下的事情再大,也大不過老百姓的吃飯問題。“飯”字,是由“食”字加個“反”字構成。沒了“食”,就只有“反”了。
從溫飽角度來看,中國歷史就是一部災荒史,反應了中華民族在饑餓中艱苦掙扎的生活史。歷朝歷代的興衰無不與糧油有關。民不聊生,餓殍遍野,就是一個朝代的末日;糧倉殷實,安居樂業(yè),就是一個社會的昌盛之時。
“糧食打進倉,莫忘災與荒。”古人在風調雨順,糧食豐收的年份依然不會忘記食物短缺的光景。在這個不缺衣少食的年代,飯足茶余之時,依然有必要關心下糧油安全。食物不足,吃不飽;食物有毒,吃不好。因此,糧油安全包括量和質兩個方面。
今年兩會的政府報告里,總理稱, 2013年,我國的糧食生產實現了“十連增”,農民增收實現了“十連快”。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公告,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193.5萬噸,同比增長2.1%。增產數字背后,“豐年缺糧”的現實卻鮮被提及:同樣在過去的十年中,中國糧食缺口日益增大。在2012年,谷物及大豆等糧食進口量也突破7700萬噸,我國糧食的自給率已跌破90%的安全自給率下限。
在糧食數量不能保證安全自給的同時,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堪憂。在經濟高速發(fā)展,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當下,大量良田被用來筑公路、建工廠、做房子,而條件不太好的丘陵山區(qū),大量農田被拋荒。工廠的建立,物質的生產,對自資源然掠奪式開采,又造成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破壞。重金屬離子橫流,水污染,河流干涸……食物生長的環(huán)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。如今人們對于含隔的大米,三聚氰氨奶粉、瘦肉精豬肉、地溝油……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屢見不鮮了。
談到糧油安全,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水稻、小麥、玉米三大主糧上,食用油的安全性一直被人忽視。“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”——老百姓開門七件事,食用油排在了第三位,僅次于能源和糧食。食用油的供給安全問題絕不是個小問題。
1993—2013年,我國植物油消費量從763萬噸增長到3081.4萬噸,增長了303.8%;人均年消費量從6.4公斤上升到22.8公斤。與此相反,近5年來,我國油料(含大豆)播種面積基本在3.3億畝左右徘徊,產量在4700萬噸左右起伏,年產植物油維持在1000萬噸左右。食用油供需的缺口逐年增大,導致我國油料和植物油進口劇增,對國外的依存度迅速上升,達到60%以上,國家食用油供給安全受到嚴重威脅。
中國的食用油安全正在出現問題——外資油脂企業(yè)已基本壟斷了中國食用油市場。目前,“金龍魚”、“福臨門”、“魯花”三大食用油品牌占據了中國食用油市場七成以上的份額,這些知名品牌的股權均被外資糧商控制著。自2006年12月26日后,我國的食用油幾乎每日都在漲價,其中背后就是外商的操控。
更嚇人的是,占比達到食用油消費總量40%的大豆油,94%靠進口。中國東北黑土地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完全被進口大豆打敗。中國2013年大豆進口量為6338萬噸,其中轉基因大豆進口量接近6000萬噸。海關最新統(tǒng)計數字顯示,2014年1-5月份我國大豆進口量為2782萬噸,與去年同期相增長35.3%。而大豆的全球貿易八成被四大跨國糧商“ABCD”(ADM、邦吉、嘉吉和路易達浮)所控制,我國六成的大豆加工能力,實際上是控制在四大糧商“ABCD”的手里。加工多少大豆?怎么加工?什么價格?完全是“ABCD”自己說了算。
外資油脂企業(yè)的壟斷,已經對中國食用油安全構成了相當嚴重的威脅。關系到人們健康的食用油,供給數量上被外商把控,質量標準也沒有我們說話的份。轉基因,已經成為大眾難言的隱痛。
然而,由于我國人多地少,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,再拿出更多的耕地來種植油料作物,幾乎不太可能了。因此,利用荒山,發(fā)展不與糧爭地的、我國獨有的油茶產業(yè),已經成為一項國家戰(zhàn)略。目前,我國年產油茶籽106萬噸,產茶油28萬噸,僅占我國食用油總消費量的1.23%,茶油人均年占有量僅0.21公斤。而在發(fā)達國家橄欖油的消費量一般占植物油總消費量的4成以上。我國要達到人均茶油年占有量2公斤的標準,茶油產量需增加10倍,達到280萬噸,也才占消費總量的10%。
對于龐大的食用油市場需求來說,產量稀少的茶油,只是杯水車薪;國家正在大力鼓勵種植油茶,而茶油生產周期長,遠水救不了近渴。如果說,一場糧油安全的危機爆發(fā),導火索當在食用油。
難怪袁隆平老先生深深地憂慮,國家,我之國家;人民,我之人民;家園,我之家園。嗚呼!我只有一聲嘆息。我眼前浮現的分明是一片混亂、餓孵遍地、流離失所的情景,隨時都可以發(fā)生。還有比這更大的危機嗎?沒有。位卑未敢忘憂國,但愿我是杞人憂天。